生态系统健康和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21/1/22,浏览人次:2337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在改变着生态环境,使全球支持系统的持续性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威胁。面对严峻的挑战,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Development),会议产生了《21世纪议程》(Agenda 21),讨论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全人类发展的新模式,从此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自然生态环境仍然是很脆弱,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还没有遏制住,如:①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②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在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hm2,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在增加。③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④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全国已有262万km2的荒漠化土地。而每年还以2460km2的速度扩张。⑤森林被砍伐。大面积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幅度增长、恶劣的生态环境加剧了农民贫困的程度。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审视过去,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持续(sustain)一词来自拉丁语sustenere,意思是保持继续提高。朴素的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Conference in Stocknolm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以后,全球环境和持续发展问题才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该会议宣言:“为了当代和后代,保卫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的紧迫目标。”

   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冲击环境,恶化的环境状况又返过来对经济活动越来越大的限制。为了探索解决二者的矛盾。联合国大会于1983年建立一个实体,由挪威前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多年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该书将“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求和限制。它强调与后代公平享用资源,要留给后代同样或更好的资源基础。这通常被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对持续发展的定义:“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指出“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该书提出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原则,即尊重和保护生物群落;保护地球的生存力和多样性;把不可更新资源的耗损减少到最小;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改变人们的态度和习惯;促使社会关心他们自己的环境;为综合发展与保护提供国家的框架;建立全球联盟;强调人类必须生活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我们必须采用尊重自然界的极限和在其范围之内的发展道路。书中包括了130个行动方案。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联合会(iUBS)在巴黎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成功地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可更新能力的发展。从生物圈概念出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一种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持久、永续的进步和增长。哲学的含义,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旧物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是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的。

   (2)可持续发展是包涵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物质过程,是生态、可持续经济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所涉及的内容,至少包括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整体、协调发展。从不同的视角来说,可持续发展关注重点可有不同。有的关注的重点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有的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有的关注的是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有的关注科学技术如何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可利用资源的节约和再生等等。然而必须从整体的视野出发,坚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

   (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反映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观。它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来一个彻底的转变。这就要求从人的个体本位、部分人的群体本位,向人类的群体本位转化,从仅为今天或目前的需要向今天与明天或未来的需要相统一转变;从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向“天地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转变。可持续发展以其深刻的立意为世人所认同。它不仅指出了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而且具有一种崭新的价值观、道德观:

   1)时间空间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为最终目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既要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又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价值目标要求人们在追求眼前的、局部的物质利益时,必须兼顾整体与长远利益。这样才是可持续的,才是符合人类道德的。

   2)保护好地球。可持续发展,强调当代人应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保证子孙后代生存的需求。工业时代那种急功近利掠夺式的行为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却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根基。因此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减缓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自然资源再生速率。就可不损害环境,不损害后代人生存的利益,把一个完好的地球交给我们的后代,这是对当代人的一种伦理要求。

   3)维护自然价值。可持续发展要求尊重和维护自然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_谐共进。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往往只看到自然资源的外在价值,而以人的利益作为唯一的价值尺度。可持续发展揭示了自然的内在价值,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互利共生、和_谐发展的新型关系。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并非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应以更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去爱护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

   (4)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资源的支撑。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它的利用是人类社会最关心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的有序发展。传统经济的发展是高投人、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换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则相反,要求将“高”换成“低”,将“低”换成“高”,废弃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通过效率提高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数量和强度,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的负效应。对不同属性的资源,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如对非再生资源矿物、煤、油、气等要提高其利用率,加强循环利用,尽可能用再生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期限。对再生资源方面,首先要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其再生产,进行再生资源开发时,必须使后续时期中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至少要达到目前的水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利用资源的选择空间不被缩小。

   (5)可持续发展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为条件。强调公众参与,要制定和有效执行保障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政策、法规和法律。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到各项立法以及重大的决策中。

   总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理想,是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以实现的理想。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拥有12亿人口,经济和技术都不很发达,目前正面临着全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大计。

   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几项重大行动是:

   (1)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让国际组织、团体和个人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不断吸收国际间生态学的新思想和新技术。

   (2)改革体制,调整机构,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加强整体性。如长江等七大水系的全流域管理。必要时建立新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促进保护资源和环境。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收费政策和环境的税收政策;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有关指标和市场价格较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制定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的限定标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项目;改革资源价格体系,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增殖。

   (4)健全法制,强化管理,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强化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和推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污染防治逐步从浓度控制转变为总量控制,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治理。认真制订和执行环境保护的规划计划,强化环境统计和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全国环境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动态。加强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决策管理者的素质;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宣讲生态学知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生态和环境意识。

   (5)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保证对教育投入的强度,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加有关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贯彻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大力发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6)发展科学技术,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实施。

   我国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久,却面临着许多繁重的任务。概括起来分为两个方面:

1.加强基础理论性研究

   (1)我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对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形成、演化规律研究与物种、能量、物质等功能流以及关键种、冗余种研究同时进行。为发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制订总体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受控生态系统优化结构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探讨生态系统众多要素中主、次的划分、配合与协调。通过大系统方法论的研究,提出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调控机制的理论。

   (3)自然、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研究。研究受人为干扰程度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

   (4)长江、黄河流域等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和元素在水、土、大气、作物间迁移、转化的动态规律。探讨水、陆之间斑块镶嵌及功能流关系。为流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5)全球变化研究。全球变化必然给地球生态系统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研究全球变化对我国水、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反应;青藏高原和一些敏感带对全球变化的生态控制和调节。为制定各类生态系统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依据。

2.加强应用性研究

   (1)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要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研究珍稀、濒危和衰退物种的保护和恢复的规律。提出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方案和方法。

   (2)生物生产力的提高与管理。积极研究各种经济动、植物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下生产力的稳产、高产。研究持续农业——农林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的优化模型。

   (3)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研究。研究工厂、矿山、丘陵和荒漠等遭受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衰退的规律,提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对策、措施、方法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指标、体系。

   (4)生态工程及生态工艺结构及其优化组合的应用研究。运用生态系统再生原理,以闭路循环的形式,采用高新技术和工程学方法,提高污水、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生的物质转化效率和生态效益。

   (5)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和物质再生的原理进行城市建设研究,特别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中人口、交通、环保和其它设施与城市生态过程相互关系加以研究。提出高效、和_谐、舒适生态城市结构和调控的合理模式。

   我们相信。随着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进,全国生态系统的状况将会出现一个巨变。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健康的不断改善。中华民族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将会拥有一个更加光辉的未来。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match_0_9566559270_0.jpg&refer=http___inews.gtimg.jpg

(图片来自网络,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摘自科学出版社·蔡晓明编著·《生态系统生态学》·第四篇 生态系统演化和管理·第二十章 第五节

相关资讯